挪威DSG展示的新型“超空泡”弹药,有着怎样的特点?
您好谢邀!
“超空泡”技术就是在船艇等物体表面和水之间产生一个气体空腔,舰艇等物体就可以在气体空腔中前进,在前进的同时也产生新的气体空腔,循环往复;因此可以减小阻力,增大了舰艇的航速。超空泡是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185千米/小时后,其尾部就会形成奇异的大型水蒸气泡,将物体与水接触的部分包住,物体接触的介质就由水变成了水蒸气,由于空气密度只有水的1/773,因而就能大辐减少物体所受阻力,物体表面会形成大型空气泡,这就是“超空气化现象”。
近日,挪威DSG却展示了利用“超空泡”来减低水下阻力的新型超空泡弹药,能使水下阻力大减,威慑效果更猛。据说,能夠集中水下60米的目标。从该公司晒出的图片来看,新型子弹的弹头部分有圆有尖,还有好几道特殊的脊状设计。其中,一种子弹允许潜艇在水下5米位置,向空中1000米远的目标发起攻击。另一种子弹允许直升机从空中向水下射击,对潜艇形成更大的威胁,让对方不得不潜入更深的海底,以保持安全距离。
谢谢!祝您快乐安康!
朝鲜弹筒式AK的装弹原理是什么?
这是朝鲜装备了滚筒式弹匣(螺旋弹匣)的98式和98—1式5.45毫米口径新式折叠托步枪,首次公开亮相于2017年的4月15日的朝鲜大阅兵之中,当时朝鲜御林军—第525部队直属特战大队全套美式装备十分亮眼,除了配备的复合材料头盔,双目夜视仪之外,最具话题性的就是他们手中这款看起来十分唬人的98式新式步枪了。
(我不说有人会知道这是朝鲜部队吗?图为98—1式短突击步枪)
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鲜从苏联获得了AK74的的生产许可,并于90年代在国内开始逐步仿制,最后取消了击锤减速器并使用木制代替聚合物材料的朝鲜低配版AK74诞生,被命名为98式步枪。
从1994年到2004年,由于苏联的解体,朝鲜失去了廉价石油来源,无法合成农业化肥,粮食产量急剧减少,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由于普遍吃不饱,人民身高普遍降低,98式步枪930mm的体长显然已经很难适应人们日益矮小的身材,于是就诞生了折叠版的98式步枪。这种枪采用类似于中国79式微冲的向上折叠方式,枪托折叠后位于机匣顶部,算是98式步枪为了实行本国相对矮小的士兵体格而做出的本土化改进。
(枪托向上折叠,图为装备了滚筒式弹匣的98式步枪)
虽然推出了折叠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朝鲜十万特种部队对于枪身短小、火力凶悍的短突击步枪的狂热需求。于是在新世纪,朝鲜的军工部门又在AKS-74u突击步枪的基础上仿制出了98—1式短突击步枪,枪身比98式大大缩短,火力却丝毫不逊色,目前仅配备朝鲜特种部队使用。
(原版AKS74U,红色的聚合材料弹匣)
而大家所看到的其实就是使用了滚筒式弹匣的折叠托98式和98—1式步枪,滚筒式弹匣内部有螺旋型导轨 ,子弹就卡在螺旋导轨内,在由绷簧的弹力驱动时就可以使导轨滚动并不断供弹。滚筒弹匣容弹量能够达到100发以上,但是由于构造复杂,容易卡弹,重量又太大,目前并没有被主流国家推广。朝鲜将重量如此大的滚筒弹匣设计在枪身下方,看起来虽然唬人,可是真的不怕掉下来吗?还是那句话,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
DNF手游内测开启,值得入坑吗?有哪些特色玩法?
我个人觉得,手游还是挺好玩的,但是我估计正常的dnf玩家,基本上都没有时间玩了。端游已经很伤肝了,如果再加上手游,是要出人命的节奏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的手游还是很有诚意的,基本上还原了60级版本的一些玩法,以及一些很怀旧的地图,不过据说,游戏的难度相比端游60级版本,降低了很多,基本上怪物和现在版本类似,碰几下就死了。
个人觉得难度设计如此之低可能是DNF官方为了照顾广大玩家的游戏体验和手机操作不便的原因。毕竟谁也不愿意一上来刷一个僵尸就用好几个复活币吧!而且游戏里面也应用了现在端游的很多系统,比如自动拾取,怪物消失在视野后也会有标识。
整体来说,游戏还算不错。这个游戏正式上线以后,肯定也会出现端游的各种问题,比如说充钱才会变强这一真理……
反正对于我个人来说,肯定是不会去玩的,我的dnf还有那么多号等着我去肝呢!
这里是晓语,专注游戏问答,欢迎点赞关注!
当小口径子弹的速度超过每秒2000米,杀伤力会提升到多少?
2000m/s的初速据我所知目前没有,现在已知最高初速的子弹是.17 Incinerator(直接翻译是焚化炉),这是一种口径.17英寸(4.4mm),但使用了.50 BMG弹壳为基础制成的一种超高速野猫弹
它弹头重2.1克,初速高达1793m/s。在一百码(91米)距离上还能维持5马赫的速度,这种弹打中人的效果图没有...但打中土拨鼠的效果是这样的
当然,人肯定比土拨鼠要结实一点,但被这种高初速的弹头打中。那么2.1克的弹丸将在体内粉碎,3000焦耳的动能全部释放在肉体中,造成一个巨大的瞬时空腔,然后弹头细小的碎片将撕裂沿途所有肌肉、血管、筋腱组织。 大体上效果和被12号霰弹枪近距离糊脸差不多。
题主问在2000m/s,这个目前还做不到。光是刚才这个1793m/s的膛线就得特制,它只有三条膛线,还是多边形的,用1:20的大缠距,为的就是防止子弹在膛内直接解体。
他们还有种5.5马赫(1870m/s)的更变态版本,但这种弹没法用铅芯+金属被甲,因为子弹会直接解体,因此弹头得用铜镍合金整个车出来。不过这种弹头杀伤效果还不如上边这个。
假如你突然多了500万,你最想干什么事?
如果我能突然中了500万,我的想法是,首先去买整条的金猪,烧鵝,冥烛,冥香,衣纸,到父母的坟前拜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泉下有知,让儿子终于能中到大奖,奠酒告慰双亲,逢节都会带上金银衣纸拜祭,决不会失约,另祈求父母能保祐家族子子孙孙,平平安安,丰衣足食。
美军为何至今没有装备水漂弹头?
国庆70周年阅兵庆典活动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很多此前从未见过的新型武器装备,在这些武器装备中,最令大家吃惊的就是东风17弹道导弹特殊的滑翔式弹头设计。这种特殊的弹头设计也让东风17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公开亮相的制式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而且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服役也代表了我国已经成功将80年前的“钱学森弹道”理论变成了实际。传统的弹道导弹飞行轨迹基本都是一条抛物线,虽然经过火箭发动机的助推和下落段的重力+助推加速度后,子弹头的飞行速度已经超过几马赫甚至十几马赫了,对于很多反导系统来说,这么高的飞行速度已经很难成功拦截了。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各国的反导系统的反导能力相比过去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所以为了增加弹道导弹对反导系统的成功突防能力,就要在导弹的飞行路线上做文章,传统的反导导弹拦截高空来袭的弹道导弹时,都是提前通过反导雷达侦测出目标的飞行路线,并提前计算好它的初始弹道,那么后半段的整个飞行路线基本也能能预算出来了,这个时候再发射拦截导弹就可以实现在大气层外对来袭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而钱学森弹道是什么呢?在解释之前先说一个比钱老提出的弹道更早的桑格尔弹道,桑格尔弹道早在二战爆发前就出现了,其理论上来说是导弹经过火箭助推加速后,弹头进入初始下落时,受大气层的阻碍弹头会在大气层上形成弹跳,就像是我们在朝水面扔石块打水漂一样,这种弹道相比传统的抛物线导弹而言其整个飞行路线后半段一直处于弯绕复杂的飞行之下,那么这种根本无法预测的弹道飞行路线对于任何反导系统而言,因为整个后半段的弹道处于非固定的随时机动路线,所以任何反导系统别说拦截了,就是想要实时追踪到导弹的飞行轨迹路线都不可能。但是同样这种很复杂的弹道设计也给导弹发射者给出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后半段实现这种非固定飞行机动路线、在机动飞行过程后如何保持其依然能够打击设定目标都是一个比登天还难的难题。所以这种更为复杂的弹道虽然理论出现的很早,但是将其应用到实战中却从来没有(航天器返回舱倒是采用了桑格尔弹道来减速和降低大气层对返回舱的热障,不过对于导弹来说却一直处于理论阶段)。
所以桑格尔弹道理论虽然出现更早,但是因为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所以一直没有真正被实现过。而钱学森教授在1940年提出的弹道可以说是对桑格尔弹道进行了优化后的一种新型弹道飞行路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于桑格尔弹道需要飞出大气层后在大气层表面实现水漂跳跃,钱学森弹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飞行运动轨迹形式,这种弹道轨迹简单来说就是导弹在飞行前半段过程中处于传统的抛物线飞行轨迹,在发动机关机后则开始进入平飞滑翔阶段,本质上属于一种半弹道式的飞行轨迹。但是其根本不用进入大气层外就可以实现这种非传统飞行路线,所以从技术难度上来说,其要比桑格尔弹道更容易实现一些。但是在突防打击能力上却一点不弱于桑格尔弹道的后半段突防能力,而且还能够更为容易实现可控飞行。桑格尔弹道在后半段是通过较为剧烈的飞行运动来增加弹道的复杂性的,而钱学森弹道虽然后半段飞行路线较为平滑,但是依然处于可控范围下的非直线、曲线飞行轨迹。就好比没修还被雨水冲刷的泥路和年久失修的水泥路的区别,二者表面都有坑洼,但是和新修的水泥路在平滑度上还是有很大区别。所以从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的飞行路线来看,钱学森弹道并非打水漂弹道,而桑格尔弹道却是真正的打水漂弹道,但是二者都有一个统一的优点就是这种飞行轨迹能够大大的增加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虽然从技术难度来说,钱学森弹道更容易实现,但是别忘了这种非抛物线弹道虽然大幅度利用更快的飞行速度增加了飞行距离和突防能力,但是却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导弹在后半段的热障问题,因为不管是钱学森导弹还是更为复杂的桑格尔导弹其飞行范围都是在临近空间的高度飞行,但是因为挨近稠密的大气层,而且导弹的飞行速度又特别高,意味着以高超音速飞行的导弹与大气层的摩擦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导弹的外表会产恒几千度的高温,所以对于导弹的结构和外层隔热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弹头隔热技术不过关的话,那导弹很可能在后半段飞行过程中意味过热而出现故障甚至结构疲劳而解体。第二个问题是导弹热障之下的黑障问题,传统的弹道导弹的飞行路线是抛物线,只要弹头载具在释放子弹头前计划好子弹头的飞行路线,那么子弹头只需要按照预定飞行路线超目标飞去即可。但是钱学森弹道下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弹头在后半段发生飞行路线机动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给弹头实现可控能力,但是高温之下,弹头与空气离子剧烈摩擦会在弹头表面产生一层电离层,将弹头内部的制导系统和外界完全的隔离开,再加之钱学森弹道下的导弹后半段整个机动飞行过程非常长,所以这个黑障问题会持续很久,那么对于末端的制导就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国庆70周年阅兵活动中的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特殊的飞翼式气动布局不光能够提升弹头的升力让弹头飞行更远的距离,而且其末端的尾翼和整个黑色涂装也能够很好的实现在热障下的隔热和可控飞行能力。同时我们看到东风17的弹头设计的很修长,头部前缘很尖所以暴露在外面的表面积很少,这样处于弹头尖端位置的电离层就只能有很小的表面部分,那么东风17 弹头在末端的通信制导也就能实现了。事实上美国早在冷战时期研制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为什么不到10吨的发射重量就可以实现1800公里的射程也是有很大的技术壁垒的,作为冷战时期美国技术最先进的一款中程弹道导弹,潘兴2弹道导弹为了增加其突防能力,在导弹发射后一级发动机燃尽抛离后,并不会立刻启动第二级,而是以无动力状态进行一段滑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导弹尾端的空气舵控制导弹姿态,然后滑翔飞行一段距离后再启动二级火箭发动机,那么潘兴2弹道导弹就可以实现更小的体积更远的飞行距离了。反过来说潘兴2弹道导弹其实就是现如今这种钱学森导弹的先行者。但是冷战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彻底让这款先进导弹成了废品,此后也因为中导条约的存在,美国只保留了洲际导弹并未再发展其他弹道导弹。前几年虽然进行过X51A“乘波者”的飞行试验,导弹也按照预期计划成功超过了5马赫实现了高新超音速飞行。但是X51A本身属于常规导弹,只是为了实现更高的飞行速度其气动布局更先进罢了,而且X51A的试验也验证了乘波体设计在不同飞行速度下的乘波升力和阻力不同的特性,再加之美国对这种高超音速导弹的整体气动布局并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在X51A的几次飞行试验中有几次都以失败告终。而钱学森弹道飞行路线的导弹研发,除了要有扎实可靠的基础理论做铺垫外,更要有真实可靠的实际飞行测试作升级,因为理论再先进也得经过实践的检验。怎样进行实践检验呢?那就是进行数以千次的弹头风洞试验和大量的实弹发射试验,通过很多次的试验来总结设计理论是否可行,最终才能得到一款实战化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所以在这两个试验过程中,就要有很先进的高超音速风洞和能够助推导弹实现高超音速飞行的导弹。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高超音速风洞群的国家就只有我们中国,美国最先进的风洞群也只能实现几马赫的风洞试验(想一想X51A为什么最大飞行速度只有5马赫),但是高超音速导弹经过助推后,在整个后半段飞行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从几马赫短时间内就会上升到十几马赫的飞行速度,所以就需要能够实现十几马赫飞行试验的高超音速风洞群的支持。其次从实弹测试来说,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几年就开始进行高超音速导弹飞行测试活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才终于将这一先进技术实战化,所以在近十年的发展试验中,需要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这种近看看不到目标的远大试验。再加之我国有覆盖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支持其进行各种飞行试验。而美国无论是在过去十年军费预算上的缩减和偏袒下没钱继续支持这种先进理论的实战化研发,而且也只有民兵3洲际导弹一款导弹,所以没基础设施、没钱、没技术三点之下,美国拿不出先进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今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国能拿出领先世界的东风17,依靠的就是我国长期在这一先进技术上奠定的先进技术设施的成果,以及我国长期对这种先进技术一如既往的支持。所以东风17的公开亮相并装备服役,不光代表了我国在这一先进技术上的领先,更是对自主国防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自信的表现。